九月九日登玄武山
卢照邻〔唐代〕
九月九日眺山川,归心归望积风烟。
他乡共酌金花酒,万里同悲鸿雁天。
译文及注释
译文
九月九日登上玄武山远望山河,回归故乡的心思、回归故土的期盼,浓得如眼前聚集的风尘。
身在别人的家乡我们一起喝下这菊花酒,我们离家万里,望着大雁飞过的天空,心中有着一样的悲伤。
注释
九月九日:即重阳节。
玄武山:蜀地山名。
积风烟:极言山川阻隔,风烟弥漫。
金花酒:即菊花酒。菊花色黄,称黄花,又称金花。重阳节饮菊花酒,是传统习俗。
鸿雁天:鸿雁飞翔的天空。
参考资料:完善
1、
张长青.中国古典诗词名篇文化鉴赏:北京大学出版社,2014:204
2、
孙建军.《全唐诗》选注 :线装书局,2002:181
3、
任国绪.初唐四杰诗选:陕西人民出版社,1992:151
4、
杨佐义.每周一唐诗:长春出版社,1993:6
创作背景
总章二年(669)卢照邻来到益州新都任职。时任沛王府修撰的王勃,因写《斗鸡檄》触怒高宗,被赶出沛王府,于是年六月远游到了西蜀。秋冬之间,卢照邻从益州来到梓州。九月九日重阳节,在蜀地任官的邵大震与王勃、卢照邻三人同游玄武山,互相酬唱,这首诗即为卢照邻当时所作。
参考资料:完善
1、
耿建华著.唐宋诗词精译(诗卷):黄河出版社,1996:9
赏析
这首七言绝句描绘了诗人在旅途中恰逢重阳佳节,登高远眺时的所见所感,抒发其浓烈的思乡归家之情。
首句紧扣诗题,点明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日,诗人登高望远。重阳节登高,是自古沿袭的习俗。对于漂泊在外的游子而言,登高之际,乡愁难免涌上心头,自然会情不自禁地遥望故乡的山川。此句精准而生动地刻画了游子此刻望乡的举动与心境。次句笔锋一转,由外在的动态描写转入内心情感的抒发。诗人并未直白地倾诉“归心归望”,而是将其巧妙地寄寓于“风烟”之中。一个“积”字,用得极为精妙,分量十足,生动地传达出归心之切、归望之深。风烟的浓重与广袤,恰似诗人内心那浓烈而深沉的思乡之情,二者相互映衬,将诗人浓
简析
《九月九日登玄武山》是一首七言绝句。此诗首联点明题旨;颔联由动态转写心情,这种“归心归望”的情怀,并不直接抒发出来,而寄寓在“风烟”中;后两联写诗人远在他乡的高山上,和大家一起喝着节日的菊花酒,与故乡身隔万里,只能伤心地望着鸿雁飞向南天,抒发了浓浓的思归情怀。全诗立意清新,构思细密,情感真切,读来令人感动。
卢照邻
卢照邻,初唐诗人。字升之,自号幽忧子,汉族,幽州范阳(治今河北省涿州市)人,其生卒年史无明载,卢照邻望族出身,曾为王府典签,又出任益州新都(今四川成都附近)尉,在文学上,他与王勃、杨炯、骆宾王以文词齐名,世称“王杨卢骆”,号为“初唐四杰”。有7卷本的《卢升之集》、明张燮辑注的《幽忧子集》存世。卢照邻尤工诗歌骈文,以歌行体为佳,不少佳句传颂不绝,如“得成比目何辞死,愿作鸳鸯不羡仙”等,更被后人誉为经典。 131篇诗文 164条名句
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
张籍〔唐代〕
君知妾有夫,赠妾双明珠。
感君缠绵意,系在红罗襦。
妾家高楼连苑起,良人执戟明光里。
知君用心如日月,事夫誓拟同生死。
还君明珠双泪垂,恨不相逢未嫁时。(恨不 一作:何不)
商山早行
温庭筠〔唐代〕
晨起动征铎,客行悲故乡。
鸡声茅店月,人迹板桥霜。
槲叶落山路,枳花明驿墙。(明驿墙 一作:照驿墙)
因思杜陵梦,凫雁满回塘。
送僧归日本
钱起〔唐代〕
上国随缘住,来途若梦行。
浮天沧海远,去世法舟轻。
水月通禅寂,鱼龙听梵声。
惟怜一灯影,万里眼中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