题春晚
周敦颐〔宋代〕
花落柴门掩夕晖,昏鸦数点傍林飞。
吟余小立阑干外,遥见樵渔一路归。
译文及注释
译文
落花纷纷我在夕阳的余晖中把门关上,天边有几只归巢的乌鸦绕着树林盘旋。
吟完诗在栏杆边小立片刻,远远望见渔夫樵子一个个走在回家的路上。
注释
春晚:暮春傍晚。
夕晖:夕阳的余晖。
昏鸦:黄昏时的乌鸦。傍:围绕。
吟:诵读诗文。阑(lán)干:栏杆。
樵(qiáo)渔:樵夫、渔夫。
参考资料:完善
1、
张鸣.宋诗选:人民文学出版社,2004:130-131
2、
黄瑞云.两宋诗三百首:中州古籍出版社,2004:20-21
创作背景
这首诗创作于宋熙宁四年(公元1071年),周敦颐任南康知军。一个暮春之晚,见景色动人而作此诗。
参考资料:完善
1、
张鸣·宋诗选:人民文学出版社,2004
赏析
“题春晚”之“春晚”,据首句“花落”之意,是指暮春之晚。诗所描写的,乃是乡村暮春晚景。
红日西沉,夜色降临之前,一位“吟余小立阑干外”的诗人,正在游目观赏村野景致。吟,可以指作诗,亦可以指诵读诗文。这位诗人白昼一天都在伏案,薄暮时分,微感疲倦,便走出屋子,在楼台(其居处是简陋小楼,故有“柴门”之语)栏杆外稍立片刻,略事休息。一、二、四句便是他“小立”时所见之景。
他先近看柴门。时已晚春,花儿纷纷飘落,有的还飘进了门内,把那夕阳的余辉挡在门外,可见落花堆积之多。继而又远看树林。稍远处有一片树林。苍茫暮色之中,可以看到几只黄昏时的乌鸦,忽高忽低、时
简析
《题春晚》是一首七言绝句,此诗描写乡村暮春晚景。诗中描绘了柴门花落、乌鸦归林、诗人小立、樵夫渔人归家等画面,以动衬静,烘托出静谧而富有生气的意境,表现出诗人内心的闲适和安宁。全诗的诗境如同诗人的人格一般,静而不寂,饶有生意,颇有“浴乎沂,风乎舞雩,咏而归”的气象。
周敦颐
周敦颐(1017年6月1日—1073年7月14日),又名周元皓,原名周敦实,字茂叔,谥号元公,道州营道楼田保(今湖南省道县)人,世称濂溪先生。是北宋五子之一,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,文学家、哲学家。著有《周元公集》《爱莲说》《太极图说》《通书》(后人整编进《周元公集》)。周敦颐所提出的无极、太极、阴阳、五行、动静、主静、至诚、无欲、顺化等理学基本概念,为后世的理学家反复讨论和发挥,构成理学范畴体系中的重要内容。 37篇诗文 56条名句
富人之子
苏轼〔宋代〕
齐有富人,家累千金。其二子甚愚,其父又不教之。
一日,艾子谓其父曰:“君之子虽美,而不通世务,他日曷能克其家?”
父怒曰:“吾之子敏而且恃多能,岂有不通世务者耶?”
艾子曰:“不须试之他,但问君之子,所食者米,从何来?若知之,吾当妄言之罪。”
父遂呼其子问之。其子嘻然笑曰:“吾岂不知此也?每以布囊取来。”
其父愀然改容曰:“子之愚甚也!彼米不是田中来?”
艾子曰:“非其父不生其子。”
解语花·上元
周邦彦〔宋代〕
风销焰蜡,露浥红莲,花市光相射。桂华流瓦。纤云散,耿耿素娥欲下。衣裳淡雅。看楚女纤腰一把。箫鼓喧,人影参差,满路飘香麝。
因念都城放夜。望千门如昼,嬉笑游冶。钿车罗帕。相逢处,自有暗尘随马。年光是也。唯只见、旧情衰谢。清漏移,飞盖归来,从舞休歌罢。